信用管理教育在我国依然是一个新话题,其发展不过短短十多年,与我国经济发展对信用管理人才的庞大需求相比,在数量上和专业性上都存在着不小的距离,市场对此专业也缺乏相应的了解。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14年6月7日,第一届信用管理教育发展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
信用管理人才市场需求缺口巨大
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国内一批高校对信用管理教育进行了积极的开创性探索。自2002年高校获准开设信用管理专业至今,已有23所高校相继开设该专业本科教育,有些高校还开设有该方向的研究生和博士生学历教育;除正规本科、研究生教育外,上海财经大学等还开办了信用管理专业的研究生课程班;中央电大和天津电大共同开设了专科层次的信用管理专业。
与市场的需求相比,高校在短短十多年时间里培养的信用管理人才数量极其有限。以第一批开设信用管理专业的中国人民大学为例,该专业每年招收本科生30名以内,从2006年第一届毕业生算起,到2013年毕业生总数不过200多名。加上陆续开设此专业的其他22所高校,至2013年,向社会输送的本科毕业生总数不到2000人。有文章称,在今后5年内,我国至少需要50万名信用管理经理,200万名信用管理人员。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缺口可见一斑。
各种形式的信用管理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但与市场发展的需求相比,依然严重不足。2004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与商务部借鉴英、美模式,启动我国首个金融学信用管理方向硕士在职培养项目。2005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发布信用管理师为国家十个新职业之一,随后开始组织全国性的信用管理师考试及资格认证。2006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推出信用调查师、商账追收师等五个与信用管理相关的职业能力培训。截至2013年5月30日,仅96人获得国家高级信用管理师职业资格证书。即使加上初级及中级信用管理师,对于市场需求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
市场对信用管理人才的巨大需求在研讨会上也得到验证。从研讨会的参会人员构成来看,可以说是一个供需见面会。参会人员主要是来自开设信用管理专业的高校代表和来自银行、国企等用人单位的代表,代表在演讲中几乎无一例外地强调了市场对信用管理人才的巨大需求。
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王晓蕾副主任在会上指出,征信事业的发展与潜在市场比还有很大差距,随着经济和征信行业的发展,市场对信用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建设银行投行部总经理黄曦和五矿集团风险控制部总经理王作春则从银行和央企面临的风险角度,论述了市场对风险管理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中债资信评估有限责任公司评级部总监钟用指出,信用评级机构的从业人员近三年来已“整体翻了一倍”。目前我国债市规模在全球排在第三,债市未来的发展规模会很大,将促进评级机构业务增长,进而拉动对信用分析人才的需求。
定位不清导致与市场需求存在距离
对于处于发展初始阶段的信用管理教育而言,其在专业定位、学科设置等方面存在的困惑,导致了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距离。
专业定位困惑导致人才培养难以适应市场和业内需要。信用管理专业在建立之初,模式和道路不明确,一直在摸索中前进。与会嘉宾在谈到市场需要的信用管理人才时,在强调具备夸学科、跨行业理论知识结构的同时,都将专业实践能力置于重要位置。
和欧美高校在本科高年级和研究生阶段开设信用管理相关课程不同,我国开设了信用管理本科教育。由于信用管理专业对学生的财务会计、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社会学、统计学、信息学等知识储备有一定的要求,并且以技能实践型为特点,要在本科四年内做到理论通识教育与操作技能教育兼顾,覆盖信用管理领域的方方面面,在时间上很难实现。定位不清导致了该专业目前在理论和应用之间摇摆的尴尬境地。高校在对该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上存在不足,比如,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王晓蕾副主任和建行投行部总经理黄曦在演讲中都强调了基本分析能力与写作能力在工作中的重要性。
正如人民大学财经学院副院长张杰教授所言,信用管理专业定位上存在困惑,该专业实际上很宏观,但在现有情况下,又不能太宏观、太通、太大,否则就不成为专业,无法形成自己的特色。大学教育与职业教育要合理分工,大学培养出一块好材料就可以了。欧美大企业对毕业生有一个很长的岗前培训,突出专业技能培养,道理就在此。
专业定位不清晰导致的另一个问题是职业教育严重匮乏,社会需要的操作技能性专业人才严重不足。信用管理专业的特点要求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共同构成信用管理教育体系,分别侧重于在校学生与从业人员、理论教育与技能培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与征信机构的主导作用。但是,我国目前的信用教育主要是普通高等教育,偏重于理论教育,缺乏应用型教育。这也和我国信用体系建设处于初始阶段,业界自身仍处于初始发展过程,从而导致其在信用管理教育中的缺位有关。
在学习和创新中对接市场
我国信用管理教育起步晚于西方发达国家近80年,欧美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信用管理教育体系相对完善,我们可以在结合国内信用发展实际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做法,与业界深度合作,清晰定位专业,重视教育与研究相结合,理论与技能分工互补,使信用管理教育与市场需求顺利对接。
尽管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千差万别,但信用活动有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需要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强的信用管理人员。从美国的经验看,信用管理教育是由国家信用管理协会发起的,其后全国性信用机构开始建立并提供职业教育,在此之后国家信用管理协会和高校联合成立信用与金融管理行政学院或开办专业教育。可以看出,信用实践催生了信用管理教育,高校教育和职业教育并行发展,行业协会与信用机构自始至终在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这无疑决定了专业定位与市场需求的紧密贴合。
发挥信用机构在高校信用管理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我国信用管理教育发端于高校,这是一种创新,也是后发优势的体现,为使信用管理教育最终服务于市场发展,需要在信用管理高校教育中引入信用机构,使其在学科设置、教材编写、课程讲授等环节发挥主导作用,与信用机构等人才需求机构实现互动,开创“产教研”联合培养的教育机制。
信用管理教育要与研究相结合。在信用经济快速发展,信用交易活动与信用关系日益深入、普遍的环境下,高校要瞄准国际信用管理前沿,围绕我国信用经济发展实践,加强对信用理论和信用实践问题的研究,使教育和研究服务于实践,让实践推动教育和研究的发展,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来源:《中国征信》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