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信用债市场连续发生违约事件,引起市场高度关注。“15中安消”债券因公司流动性紧张而导致违约;当晚凯迪生态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11凯迪MTN1”不能按期足额偿付,涉及本息6.98亿元。还有其他公司被曝陷入债务危机,牵动着市场神经。
这是2018年以来,信用违约事件第二次比较集中地爆发。第一次是在农历春节前,大连机床、丹东港、亿阳集团、四川省煤炭产业集团4家发行人在1个多月内接连出现债券违约。
从今年违约主体的性质来看,从3月中旬的神雾环保,到4月下旬的富贵鸟,再到5月上旬的中安消和凯迪,信用债主体违约有向上市公司传导的趋势,这既与上市公司一季度整体偿债能力下降有关,也表明当前企业的融资环境整体偏紧。
上一轮债券违约主要发生在2016年上半年,当时的主要原因是宏观经济增速不断放缓,企业盈利恶化导致偿债能力大幅下滑。此后,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下,加上世界经济复苏对外需的拉动,2017年我国经济实现了超预期增长,今年一季度增速虽受贸易摩擦的影响略有下滑,但整体亦表现不俗。
在此背景下,2018年以来市场出现的连续违约事件格外受到市场关注。4月份以来,低评级信用债信用利差逐渐扩大,进入5月份,随着市场对信用债市场的担忧增加,其他相对高评级的产品收益率也呈现较大幅度上升,5年期各评级的中票收益率上涨了13至15个基点,5年期国债收益率与5年期AA-级中票收益率之差5月4日一度达到3.63%,刷新两年来新高。监管层对此高度关注,5月10日,北京证监局组织了“公司债券监管与风险监测、处置”的内部培训,表示在充分肯定市场发展和改革成效的同时,要关注问题和风险,防控交易所市场的信用风险。
直观来看,信用债违约的主因,是发行主体自身经营不善,导致偿债能力下降,但其背后原因更值得我们思考和探讨。
从宏观角度看,防风险作为“三大攻坚战”之首,将始终是2018年到2020年的重点工作目标,而去杠杆则是防风险的手段和操作目标,将贯穿宏观政策施政始终。因此,我们观察到,目前全社会整体的信用环境偏紧,一季度新增社会融资规模同比下降1.4万亿元。
从融资模式来看,随着资管新规落地,银行业回归本源,表外影子银行融资受到较大程度遏制,此前通过影子银行融资的企业面临融资困难。在融资环境收紧的背景下,企业再融资出现困难,部分风险承受程度低的企业面临违约风险,尤其是前期过度举债的企业更容易面临现金流不足。
从企业性质来看,民营企业相对国企而言,融资能力整体较弱,通过常规金融渠道(比如贷款和发债)获得融资的机会较小。在信用扩张的年份,往往就需要通过影子银行的模式(非标)融资,信用环境一旦收缩,非标融资模式势必式微,再融资困难的问题就开始集中显现。
随着当前宏观政策的继续推进,此前杠杆率过高且过度依赖表外融资的企业将承受较大的压力,未来仍将有不少发行主体会经历违约的阵痛。
为了缓解信用债市场过度紧张局面,避免违约事件对市场产生更大冲击,在此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首先,融资环境方面,可由此前一季度的“紧信用”适度向“宽信用”转变,在表外融资受限的条件下,多渠道保障实体经济尤其是民营企业的资金供给。
其次,在去杠杆方面,需认真贯彻中央深改委结构性去杠杆的要求,重点关注国企去杠杆工作,把握好“防风险”和“稳增长”的平衡。在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也明确指出,我国宏观杠杆率增速放缓,金融体系控制内部杠杆取得阶段性成效,要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把握好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之间的平衡。
再次,考虑到未来仍可能有不少民营企业出现融资难而违约的情况,监管层可督促金融机构提前做好相关企业的风险检查工作,尤其是上市企业的摸底排查,提高风险预警和处置能力,必要时可对出现融资困难且债务规模较大的企业提供一定支持,有效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来源:信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