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文化是在世界工业化进程背景下,以独特地域和民族文化为印记,在产品、工程质量实践活动中逐步积淀而成的管理理念、行为方式、知识技术、法律制度与道德规范、社会文化心理等因素的总和。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研判全球竞争和世界产业发展趋势基础上,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三个转变”,即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为我们谋求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2018年12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促进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意见》颁布,提出要通过3-5年努力,使“我省质量认证组织体系、监管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完善”“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质量品牌”。
近年来,湖南不断推进产品与工程质量建设,但质量工作与群众要求、市场需求相比还有明显差距,全社会质量意识有待提高。比如湖南虽为制造大省,但部分产品的“产量”与“质量”不匹配,长期处于国际产业链中低端,在国际市场上缺少足够话语权和产品定价权。要加快驶入高质量发展新航道,就必须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推动品质文化建设,提升我省供给质量、品牌效益。
一是厚植“工匠文化”,锲而不舍提升质量革新力。推动湖南制造向“湖南智造”转变,需要进一步彰显“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的品质文化符号。当前,中联重科、中车株机等我省制造业龙头企业在高端化、标准化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湖南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湖南建工集团等企业在国际化、智能化、品牌化方面也迈出了坚实步伐。下一步,湖南应持续推进“湘”字号传统技艺工匠竞赛,引导和激励全省广大职工争当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湖湘工匠”。质量兴省、工匠担当,只有大力弘扬工匠文化,才能使湖南尽快以高品质工业文明的形象崛起全国、走向世界。
二是巧注“智慧文化”,以信息整合提升质量控制力。要大力推行“互联网+质量控制”模式,以互联网技术不断创新与即时应用为特色,加快构建智慧化生产与建设信息监测系统,建立质量监督执法APP平台,建立可溯往、可倒查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现跨层次、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质量协调管理与服务。比如近年来我省推进智慧交通建设,通过大数据融合强化质量安全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监管、检验等业务协同创新,为打造品质工程、推动交通建设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吉茶高速矮寨悬索桥、张花高速、张桑高速等项目以信息化管理强化品质建设,有效整治了“质量通病”,提升了工程品质。
三是强化“标准文化”,以标准体系建设提升质量影响力。质量创新和标准创建是质量强国的根本动力。要加大支持、引导制造业企业质量技术改造的政策力度,以充分发挥产业链创新生态优势来提升质量、塑造品牌、培育品牌影响力。目前我省承担了起重机技术委员会、烟花爆竹技术委员会两个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工作,但总体来说此类机构与专业人才还比较缺乏。因此,要积极推进我省标准体系建设,对外出口、投资较多的华菱集团、三一重工、蓝思科技、中电48所、泰富重装、远大住工等企业,应积极主动参与所到国家标准建设,将“湖南标准”融合进当地标准体系。可通过技术支持、学术宣讲、资金支持等多种方式激励所到国家政府和企业接受、使用湖南标准,推动建立国际互认的品牌评价体系,带动高质量的湖南产品和服务“走出去”。
四是凸显“品牌文化”,以优胜劣汰提升质量竞争力。质量为本、文化为魂,品牌文化就是品质核心竞争力。打造富有湖湘特色的品牌文化、培育“湘”字号品牌,是我省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要引导湘企树立诚信为本的品牌意识,建立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要认真研究国内外消费需求的关注点、兴趣点、共鸣点,在工程建设和产品服务中注入湖湘文化的深厚内涵,赢取更多不同地域、背景的消费者的认同。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为“湘”字号品牌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省内企业要加快对商标、专利、版权的注册,提升依法依规经营品牌与维护正当权利的能力。要通过更加规范、有序、充分的市场竞争,优胜劣汰,促进更多优质企业脱颖而出,提高湘字号品牌在国际的影响力、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