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一些卖家在所谓“电话销售群”中专门出售外卖订餐客户的信息。还有网络运营公司借助软件搜集用户的订餐信息,打包后倒卖给电话销售公司,甚至一些外卖骑手也做起了客户信息倒卖的“生意”。
互联网在带给人们生活便利的同时,也暴露了隐私风险,这是一个“老大难”问题。
平台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平台使用这些信息的过程,必须受到严格的限制和监督。若没有征得用户授权,一些敏感信息,比如密码、指纹、签名字迹、人脸特征等,不该被信息采集方违规使用。同时,平台也必须负起保障数据安全的责任。外卖平台首先应该积极展开自查,及时堵上管理环节的漏洞。
如今,互联网环境日益复杂,仅靠单方面的力量,必然不足以建构起保护个人信息的坚固防线。作为监管层的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建立监测、研判、预警、处置和追踪的联合处理网络安全问题的机制,加强监管。
在本案中,外卖骑手也做起了倒卖用户信息的“生意”,涉嫌违法,甚至可能触犯了刑律。法律摆在那,他们选择屈从于利益诱惑,这一方面反映了当下违法成本过低;另一方面也与相关法律知识、意识的匮乏不无关系。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向公众普及保护隐私的法治观念仍然任重而道远。
当下,网络安全法虽然已经正式实施,但相应的具体技术安全规范仍未出台,尤其是对商业公司的信息监管没有很具体的要求。因此,公民的个人信息仍处于“危险期”。如果让用户个人隐私信息收集工作长期处于“无人驾驶”状态,各种乱象自然无法避免。
互联网的发展非常快,随之而生的法律问题也会增多,因此相关立法工作必须加快脚步、与时俱进,让问题在暴露之初就能在法律层面用具体法条加以解决。
总而言之,保护个人信息和隐私的安全防线中的任何一环缺位,都可能功亏一篑。只有社会各方力量都各司其职,且相互配合,才能把漏洞降到最低,消除用户交出个人信息时的焦虑感。
来源:信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