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企信办信用工作办公室,今天是2024年04月16日,星期二

苏州工业园区:营商“软环境”造就发展“硬实力”

发布时间: 2019-12-16 18:01:58

苏州工业园区,一片处在开放创新综合改革最前沿的活力热土。科创板第一股华兴源创来自这里;仅2019年上半年,来此落户的外资项目就有130个、科技项目达363个,盛迪亚生物医药、强生爱惜康医疗、艾默生研发及整体方案中心等一批优质项目建成投运,华为、微软、腾讯、西门子等7家知名企业和院所在此设立人工智能应用创新中心;8月26日,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苏州片区在这里正式“扬帆起航”……


从迅速崛起的外资高地,到如今搏击潮头的开放前沿,25年来,苏州工业园区在一轮又一轮发展潮流中坚定履行改革开放“探路”使命,踩稳“工业”之基、攀高“科创”之城,大步朝着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目标迈进。


骄人的发展“硬实力”背后,是园区25年来一以贯之的亲商理念,是国际化、法制化、便利化的一流营商环境“竞争力”。


——在破与立中再造开放优势


在宝时得集团总部展厅,以模块化理念设计出的各式电动工具令人应接不暇。其中,一台智能割草机格外引人注目。它凭借自动避让、线路优化等功能,一经推出就占据了欧洲50%的市场。


“我们与园区同岁。公司从外贸到贴牌生产再到打造自主品牌的‘蝶变’也恰同园区发展历程同频共振。”宝时得集团创始人、总裁高振东说。


作为国际合作的典范,开放是苏州工业园区营商环境的底色。成立至今,园区坚守国际化视野,主动融入全球产业链,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超1万亿美元,成为国内利用外资、发展外贸的高地。


靓丽数据下,是园区承受的国际市场激荡。开放带来的国际竞争,让园区始终顶着“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压力。近年来,受全球产业分工再调整、园区发展动能转换等因素影响,园区的开放也迫切需要破旧立新,提档升级。


“园区的发展已经到了向质量要效益的阶段,我们要利用外部压力倒逼,以更大的定力,谋转型拼质效。”园区党工委书记吴庆文说。


瞄准结构调整与发展潜力,全面提高“引进来”标准。不久前,园区回绝了某全球顶尖制造企业意在当地投建的装配制造项目,而另一头,园区毫不犹豫拿出宝贵的土地,为赛诺菲中国生物医学研究院建设提供载体。


放弃“纳税”效果立竿见影的“制造厂”,转而发展投资周期长、投入大的“研发中心”,园区看似舍近求远,实是厚积薄发。


“园区已经进入创新驱动发展的阶段,不再适合单纯的制造业、加工贸易,我们现在更关注培育创新生态系统,不是国际领先全国独有的技术项目,就不要了。”吴文庆说,“汇聚全球顶尖创新资源,才能汇聚世界一流人才。”


去年,博世中国区研发中心在园区投入使用,该中心将围绕车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尖端领域开展研究。目前,博世在苏州共有员工约9500人,其中绝大部分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


目前,除了企业设立的研发中心外,园区已集聚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牛津大学等一批国际顶尖研究机构。它们不仅将最先进的技术带到园区,相关溢出效益更将成为园区未来营商环境的核心竞争力。


赋予“走出去”更多内涵,提升国际影响力与吸引力。今年5月,由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与以色列英飞尼迪集团合作共建的金鸡湖创新中心正式落户特拉维夫,这是园区近年来在全球创新网络布局的重要节点。


不同于过去“走出去”多位产品输出,园区正在加强品牌输出力。近年来,园区先后在美国、新加坡、新西兰布点海外创新中心,将园区产业实力与国外科研实力相结合。


园区还先后参与中白、中哈等国际合作园区建设,对外输出园区管理经验,并通过产业转移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加快对内开放步伐,积极落实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25年来,园区为全国培训了3万多名干部,并与省内外的宿迁、南通、滁州、嘉善、霍尔果斯等地合作共建当地产业园。


就在不久前,园区先后成立长三角境外投资促进中心和长三角G60开发区产业联盟,已经助力360多家企业在海外投资超过100亿美元。


此次园区推出的“营商环境30条”里,将构建无缝对接上海口岸的水陆空大交通、大物流、大通关体系,在园区药品口岸增设首次进口药品和生物制品进口备案,建设园区空运直通港,推进园区虚拟空港与上海机场联动对接,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


持续拓宽的开放大门奏响园区发展“进行曲”。今年上半年,在国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园区实现进出口总额430.8亿美元,新增外资项目130个、科技项目363个,新增注册外资额同比增长83%,外资企业用真金白银为园区营商环境和中国市场投下了信任票。


用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苏州片区,打造开放发展新高地。随着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苏州片区的挂牌成立,这片60.15平方公里的特殊区域为苏州工业园区注入新的改革开放活力。截至目前,苏州自贸片区首批七项改革创新举措悄然落地,涉及产业转型、物流贸易便利化水平提升、降低融资成本等多个方面。巨大的发展引力,吸引大批企业入驻。8月26日到9月2日间,32家企业携重点项目前来签约,项目涵盖生物医药、高端精密制造、研发总部、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等,总投资近800亿元;自贸区内日均注册登记企业66家,同比增幅达26.9%……


根据园区计划,苏州自贸片区将围绕全方位开放高地,推进高起点、全方位对外开放,促进高标准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努力成为高水平开放先行区;围绕国际化创新高地,坚持在开放环境下搞自主创新,汇聚全球创新资源要素,努力成为创新发展引领区;围绕高端化产业高地,加快先进制造业集群、现代服务业集群“两群融合”,努力成为高端产业集聚区;围绕现代化治理高地,聚焦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加快集成创新,全面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成为现代化治理示范区。


“园区将探索更多可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打造自贸区建设的‘苏州样板’,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改革红利、开放红利、创新红利,以实际行动交出一份优秀的‘答卷’。”吴庆文说。


——在松与紧中锤炼亲商品格


金光集团是较早落户园区的外资企业之一,近年来受园区环保标准持续提升影响,集团与园区合作开展“退二优二”升级改造,此前的造纸厂退出,腾出5800亩土地,用于建设主打生物医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金光科技产业园。


“今年园区还同金光集团签署合作,将在印尼建设中国—印尼‘一带一路’科技产业园,输出园区的服务经验。”园区高端制造与国际贸易区负责人说。


良好的亲商服务是园区的核心竞争力。园区坚守政府与市场边界,坚持“有求必应、无事不扰”,为入驻企业提供及时、贴心的“隐形服务”,赢得企业认可。近年,随着周边地区的快速发展,园区不再依赖政策优势,转而将政务服务的重心放在丰富与深化亲商内涵。


园区祭出的第一招是更高水平的简政放权。最近园区推出的“营商环境30条”中提出,要精减企业办事环节,按照“能减则减、能免则免、能合则合、能快则快”的原则,减少审批环节,压缩办事时限,创新服务方式,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如园区关于企业注册审批的新办法,就是在江苏“3550”的要求上自加压力提出的“1220”,即开办企业1个工作日、不动产登记2个工作日、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20个工作日。


为配合30条落实,园区还率先推出“一网通办”平台,首批纳入14个部委办局的451项事项,园区81.3万常住人口和12.7万市场主体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实现一网(窗)提交、一网通办、一次办成、数据共享。


第二招是强化专业服务能力建设。追逐最前沿创新成果,需要最领先的专业服务支撑。生物医药是园区大力发展的重点产业,涉及到的法律法规较多,企业从小试到量产的流程极其严格。为了提升企业研发效率,园区采取一事一议、多部门会诊等办法精准施策。


去年,在园区落户的国际知名制药企业罗氏公司遇到了牛血清白蛋白和人源血液产品等生物原料进口问题,如果不能解决,相关诊断试剂将无法研发和生产。为此,园区管委会积极向上争取汇报,各级海关、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全力支持,最终促成中国和德国签署牛血清白蛋白进口双边协定,满足了企业研发和生产需求。罗氏集团主席和首席执行官在访苏期间还专门就此对政府的支持表示感谢。


目前,园区在生物医药领域集聚了全国20%的高层次人才、20%的创新型企业和20%的新增生物一类新药批件。


做好“店小二”,更当好“守门员”,为企业合法经营保驾护航。知识产权保护是创新型企业的普遍关切,园区多年来持续强化法制化建设。2017年,园区在全国率先成立知识产权法庭,最新“营商环境30条”中明确提出,实行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快建设专利行政执法全流程监管系统,开展打击侵权专项行动,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


年初,园区还在国内率先发布了人工智能知识产权白皮书,为诸如“人工智能做出来的音乐版权该归谁?”“结合多学科成果的人工智能怎么去避免侵权?”等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


“我们正在筹划园区知识产权服务联盟,更好服务企业。”园区科信局知识产权处副处长沈熙说。


亦松亦紧的政府服务,为园区企业创新实践提供了坚强保障。2018年,园区日均申请发明专利15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49件,接近国家级经开区平均水平的3倍。


——在点与面中积蓄创新后劲


7月22日,酝酿已久的科创板开板,2家来自苏州工业园区的企业鸣锣挂牌。其中,华兴源创荣获“科创板第一股”称号。值得注意的是,在园区内部,还有一大批后备企业正厉兵秣马,等待进一步扩充园区科创板版图。


创新驱动是园区最突出的发展特色。创新生态是园区独有的营商吸引力。25年来,通过外资企业的溢出效应,园区辐射带动了一批本土企业快速成长。如今,创新已经成为园区共识,园区抓住重点产业“特定”需求与创新创业“整体”要求,推进更高层次创新发展。


聚焦新兴产业创新链,完善科技金融体系。纳米新材料、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是园区重点打造的未来产业,去年产值同比增长都超过27%。同时,它们无一不具有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等特征,在高速发展过程中亟需资金的持续注入。


为纾解企业资金困局,园区先后探索设立股权交易中心、基金小镇、科技支行,开展投贷联动、融资租赁、商业保理业务试点,推出多款切合当地高精尖中小企业发展需求的创新金融产品。如园区推出“知识贷”,通过政府和银行合作,专门支持园区科技型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从事全自动化中药调剂设备生产的信亨科技拥有各类知识产权160项,通过园区“知识贷”,公司一次性解决了300万的资金缺口,为扩大产能提供了重要支持。目前,“知识贷”已解决园区多家企业超千万的融资需求。


搭建平台载体,赋能企业创新。针对面广量大的双创型企业,近年来,园区先后打造苏州国际科技园、生物医药产业园、金鸡湖创业长廊等创新平台载体,为企业提供场地、设备、培训等软硬件支持,还常态化开展企业家沙龙,上市企业培训等服务。


苏州国际科技园设置了软件评测、数据服务、中小企业信息化等公共技术平台,大幅减少企业投资成本。截至2018年,这里已经培育上市企业6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3家。


“自2013年我们扎根园区以来,得到了从场地租金减免,政策经费申报等全方位支持,在上市过程中还得到专门的指导与服务。”华兴源创董事长陈文源说。


提升城市品质,满足高端人才生活就业需求。园区借鉴新加坡模式,积极探索社区治理新模式,实施“撤村建居”“撤镇建街道”改革,从管理体制上破除二元结构,实现了城乡二元向区域一体转型。


走进园区,每十到十五分钟就能遇到一个邻里中心,它融合了医疗、政务、基本公共服务、商业服务等业态,居民遇到大事小事,几乎都能在邻里中心实现“一站式”解决。


“未来,园区将加快推动‘产、城、人’融合发展,打造近者悦、远者来、人人为之向往的宜居宜业环境,以高质量的产业生态和高品质的生活,吸引高水平人才。通过改变人才结构,反向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吴庆文说。

来源:中国金融信息网

关联链接

mqu.cn site.nuo.cn